发布日期:2025-02-04 22:41 点击次数:121
在当下,体制内人员的行为处在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之下,副业相关规定更是细致而严格。不过呢,只要遵守规定,还是有几种副业是可以放心去做的。
首先是投资理财。购买股票、理财、基金等理财产品完全是正常的个人投资活动,毕竟风险自己担,赚了亏了自己负责,这也是合情合法的事儿。但这里面有不少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说,一级市场、关联公司或者企业的股票以及境外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购买要谨慎。这就好比走钢丝,一不留神就可能踩空。还有啊,绝对不能用本单位的公款去投资,也不能借用和自己职权有关的人的钱,像管理和服务对象、下属单位和个人、与行使职权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的资金,都不能用来买卖股票和基金。单位名义也不能用来集资做这个事儿,更不能在工作时间和用办公设施去操作。而且投资理财的情况得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里老老实实填报,要是少报、漏报或者瞒报,那可就要受到处理或者处分了。我就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个体制内的人偷偷用单位的钱炒股,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结果被发现后受到了很严厉的处罚,名誉扫地不说,工作也没了。
文化艺术创作也是可以的。体制内人员可以在业余时间搞搞创作,像写作、出书、绘画、摄影之类的。你看石悦,他创作的《明朝那些事儿》那可是相当有名,据说稿费都有4000万呢。他不但没有被处分,还被提拔重用了。这就说明只要合法合规,创作能带来很大的收益呢。但有个红线得守住,不能利用职务之便向自己的下属单位或者关联单位卖自己创作的作品,这就有点利用公权谋私的意思了。
讲学、讲课、咨询也是被允许的副业。体制内人员要是被邀请去讲专题讲座或者培训授课是没问题的。不过要是在工作时间去讲课,那可得好好履行请假手续,而且收钱也得按照规定的标准来。特别是给关联单位和人员做咨询收费的时候,绝不能打着咨询的幌子来谋取私利。比如说,不能因为自己是体制内的人员,就漫天要价或者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我就见过有人在给关联单位讲课时,故意提高价格,最后被发现受到了批评。
评审、审稿、申请专利也在这合法副业的范围内。体制内人员去参加项目评审、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学术研讨等,对于评审费、专家费之类的报酬,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收的,但个别情况可能不符合规定就不能收,这就得严格遵守要求了。另外啊,工作中的专利一般是归单位所有的,如果是个人的专利那就是自己的,通过专利获取利益也要按照规定来操作。就像有个科研人员,他自己研究的专利,在变现的时候严格按照规定,该交的税交了,该遵守的单位政策也遵守了,最后顺利拿到了收益,还得到了单位的表扬呢。
自媒体运营也可行。体制内人员在自媒体平台注册账号、运营账号,这在本质上就像是在赚稿费一样。但是要注意一点,要是用工作身份注册账号,还以职务身份去写作、拍摄或者讲授工作内容,那就必须得向单位请示报备了。而且自媒体运营得到的收入,在填报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的时候,要填写在稿费那一栏。我看到过有些人,他在自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果忘了填报,后来补报的时候还费了一番周折呢。
还有跑滴滴、送外卖、出租或者买卖房产这些副业也是被允许的。体制内人员下班后用自己的车去跑滴滴,或者送外卖打零工,还有出租、买卖房产来赚取收益,这都是被认可的。以前有个安徽的副镇长下班后跑滴滴挣钱被媒体曝光后被处分了,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现在规定已经很明确了,下班后做这些兼职工作,原则上不算违纪。这就给很多体制内人员多了一条增加收入的途径。
体制内人员开展副业其实有着诸多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收入。现在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多一份副业收入可以让生活过得更宽裕一些。比如说家里孩子上学需要钱,或者想改善居住环境,副业的收入就可以派上用场。另一方面,通过副业还能提升个人能力和展示个人价值。像搞创作的人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思想,在自媒体上分享知识的人传播正能量,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不管做什么副业,都得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毕竟主业和工作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副业而影响到了正常的工作。如果本职工作都做不好,那还做什么副业呢?要把主业和副业的关系处理好,让它们相辅相成。就像一个平衡的天平,主业是那边的重物,副业是这边的砝码,要保持平衡。比如一个公务员,他在工作之余写文章分享政务知识到自媒体平台,既提升了自己对政务理解的能力,又能通过自媒体得到一些报酬,同时他也能从自媒体上获取一些大众的想法反馈到工作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循环。
总之呢,体制内人员在遵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可以合法合规地开展这些副业活动,这样既能实现自己的经济需求和个人价值追求,又能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只要把握好了度,就能在主业和副业之间游刃有余,创造一个充实而美好的生活。
